“买车容易开车难,小区停车难上难。”随着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和私家车保有量的持续攀升,小区停车越来越难已成为上海这座特大型现代都市和谐发展无法回避的尖锐矛盾。
解决停车难问题已是城市建设刻不容缓的重头戏,事关居民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指数。小区停车难这个“死结”究竟该如何开解?2010年上海“两会”再次聚焦民生改善问题,成为代表、委员讨论建言的热点。
小区停车难成固疾
上海市政协委员、东华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蒋伟忠在提交的提案中称,上海近年来在交通发展过程中,重视交通秩序、交通组织等动态交通管理,但忽视了停车场等静态交通设施的建设。上海每年汽车私车额度拍卖费约30多个亿,全部用于动态交通装备与建设,而静态交通投入很少,这从侧面反映了“停车难”旷日持久、较难解决的深层次原因。
如今,小区停车难矛盾越发凸显,一车难停现象已十分普遍。因停车难引发邻里纠纷、业主与物业管理员争吵的情况屡见不鲜。相关数据显示,今后几年,上海旧小区私家车的递增速度将在10%到15%左右。
旧小区物业管理中停车难矛盾引起“两会”代表、委员们的重视。一人大代表指出,由于小区内没有地下停车库,居民的车在房子前后空地停不下的情况下,陆续停在小区的通道两侧,使得本来只有两车道的小路连自行车也难行,现在我们小区不少车主干脆把车停在绿化带上,物业管理员也没法管,好端端的绿化被破坏,如果有居民当场指出这种行为是破坏绿化,反而召来辱骂,现在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这种情况在一般小区都有存在,建议政府有所硬性规定或者提供一些条件,使得停车的矛盾尽快得以解决。
私车增加的直接后果,是居民住宅小区的停车难、停车乱现象日趋严重,一方面停车泊位严重不足令部分车主头痛,另一方面乱停乱放也带来了道路不畅以及治安问题。有市政协委员指出,导致“停车难、乱停车”的原因很多,比如:长期以来停车设施建设无规划,静态交通建设因投资巨大而无人问津,停车场供需长期严重失衡,政策法规滞后且不健全,造成无章可循、监管无力等。
张家花园是上海最早的老式石库门里弄之一,2000多户居民只有70多个车位。居委会只能按业主本人户口簿、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等四证和先来先办的原则安排停车位,可还是难为无米之炊。到了晚上,本来狭窄的弄堂被私家车塞得满满的。有车一族常常为了车位发生口角,而无车居民抱怨乱停车既影响出行又存有安全隐患,把矛头直指物业服务企业,有的还以此为借口拒缴物业费。物业管理单位显得很委屈,他们认为,老小区“先天不足”,我们也只好“螺蛳壳里做道场”,该想的办法想尽了,停车难问题真是难倒了我们。
有媒体记者在对沪上100个住宅小区保安安全情况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在过去一年内曾发生秩序维护员遭殴事件的比例竟接近100%,其中很多是停车难所引发的。
当下城市用地紧缺与停车位紧张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这让车位稀缺的小区物业更加捉襟见肘、伤透脑筋。黄山明委员在政协现场咨询会上说,上海的机动车与日俱增,城市规划的居民小区车位配比追不上私车增长的速度。有资料显示,筹办世博会期间,上海在全市新增23600个停车位,以缓解一些老的居民区停车难的问题。可是,增加的泊位总量,还没有一个季度私车车牌拍卖额度多。
多种处方能否整治顽症
黄山明委员提议:利用学校运动场、公园绿地、广场等地下空间建设停车库可以提高土地的复合利用率,也可以缓解小区停车难矛盾。关于建设经费问题,可以由开放商、人防费、社会投资、经营权转让四方面来承担。在操作上,可以在新建居住区配套学校、公园建设时同时实行,也可以结合学校、公园大修等有选择地试点实施。
在上海“两会”上有委员表示,整合社区资源,内外互补解决停车难。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政策法规,鼓励、规范开设在居民区内的超市、大卖场、体育馆等社会场所、单位内部停车场,利用其营业结束后的空置停车场向附近小区居民开放,提供合理的有偿服务,以缓解夜间居民小区停车难的矛盾。公安交管部门应在保证交通有序畅通的基础上,在非交通要道,以及支、小马路上,利用低谷时段开设分时段或夜间停车位,服务周边居民。
有提案建议:现在各小区的间距都比较近,只要造一个颇具规模的地下车库,就能解决几个小区的停车问题。不妨利用小区成片绿化地带的地下空间造停车库,这样既可以避免各种管线的侵扰,又能防止建筑物地下空间被挖而造成的沉降危险。另外,可以利用一些小区内的老旧建筑物,将其改造成多层停车场。只需安装上下坡道就能方便停车。这项改造投入少成本低,也能相应降低业主的缴费标准。
随着上海私车数量不断增长,仅靠小区物业服务方自身挖潜实在是杯水车薪,难以适应业主日益增长的停车需要。大上海花园一姓王的业主提议新建立体车库。立体车库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只要在层高2.3米的情况下,就可满足双层停车要求,成倍提高容车数量。但他又提出,即使解决了技术问题,居民区的立体车库兴建依然困难重重。
在上海,早期公共绿地地下鲜有地下车库,人防工程一般是保密不对周边居民开放。解决小区停车难,其实路就在城市地下。在城市新建绿地的同时,应该充分考虑车库等配套设施的规划和利用。同济联合地下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一规划设计师指出,城市停车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阶段是“原地”,以地面停车、马路道边停车为主;第二阶段是“上天”,如停车楼、多层车库,主要是立体停车;第三阶段,“入地”,寻求建造地下车库,这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方向。
一位市人大代表建议,在小区拓展地下空间,在现有大批绿地下建地下停车库。目前,这一提议有望在停车矛盾突出、符合改造条件的个别小区先行试点。有关方面表示,将采取“政府投资、市场运作、物业管理、业主优先”的运行方式,同时,多余的车位向社会开放。
据悉,各相关部门将推出利好政策,合力推进解决停车难。市交通局已提议建立停车场(库)建设基金,资金可来自政府专项资金、牌照拍卖和道路停车收费等。在停车收费上,有关管理部门也在考虑允许小区绿地地下停车场(库)降低收费标准,向小区居民开放,收费标准可由双方商定。上海在近期还将出台鼓励停车场建设的优惠政策,如建停车场可参照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项目的优惠待遇的标准,保证公共停车场投资有适度的盈利空间。
部分“两会”代表、委员认为,上海正处在城市变革转型的“阵痛期”,应当从停车泊位配建的标准、规划上把住源头关口,应当确立新建公共建筑项目必须建设大型停车场(库)和坚持执行住宅小区配备合适停车位比例的原则,尽可能增加机动车停车泊位。有业界人士建议,要从政策优惠、融资方便、经营优先等方面鼓励发展立体停车设施建设,鼓励民间资本流入停车场(库)建设渠道,鼓励企事业单位在晚间向周围居民开放停车场(库)。
上海市物业管理协会会长蔡兴发表示,随着购房人群的年轻化,潜在的巨大购车消费能力使得车位紧张局势在未来三五年更为严峻。今后必须通过政府部门的强制性要求,从源头上解决停车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