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理上讲,没有高洪波就没有中国男足的12强赛;正如14年前,没有米卢,就没有中国足球地进入世界杯一样。但是,竞技体育的残酷性就是成者王侯败者寇,现在你输了,就没有人会念及你以前的功劳。这当然不公平,但是却是现实,需要面对的现实。
如果说,本次12强赛,面对强队,前两场的一负一平,还给人一点希望,那么后两场球,就基本上把之前积攒起来的希望一扫而空了。眼看着后两场球基本上就不会踢球了,人家在中超混饭的乌兹别克球员都可以从容不迫,但咱们那些身价远超他们的国脚们,真的是不会踢了。我这外行有一个直观的感受,进攻时的配合是不行,无球队员大部分时候不会穿插跑位创造机会,无球队员一般处于“等球”状态下--当然不是静止不动地等,而是不会创造性地跑出能形成有效射门的位置,于是一次次地被对方的防守队员把球破坏掉;防守的时候,很多时候是看球不看人,经常出现大空挡让对方抓住机会。这两个时候对球、对自己位置的处理,就是教练鞭长莫及了,教练可以布置战术,但是落实到每个人脚下,就不是教练能控制的了。跑位,应该是一个球员的基本素质,尤其是的跑位,可以创造出十分罕见的破门良机;这应该是常识了,但是,最后两场球,看不到我朝男足的有效跑位。在我的理解中,接近禁区时候,无球队员必须跑到“眼花缭乱”的程度,这样,机会不在这里就在那里,只要抓住一个,就足够了;同时需要球员之间的高度默契,一个眼神,就心领神会;当然,做到这一步,需要长期的配合与训练;或者有超级球星,像梅西、C罗那样的,也可以独自创造机会。
但是为何在中超赛场上,本土球员可以与外籍球员配合明显较好?依我外行的见解是,球星场上的表现带动了本土球员,这个时候是球星把本土球员的状态临时“提升”了,最为明显的是恒大郜林去年之前与孔卡、今年与保利尼奥等人的配合,而郜林获得“喂饼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球星的带动;而本土球王武磊的屡获进球,则是因为面对本土的防守球员时,内心预先存在一个对本土球员平视的条件:他比我强不了多少,我可以过他!而恒大去年亚冠登顶,很大程度上是存在了这个被球星带动的优势条件,一开皆开,于是黄博文也有了世界波,郜林也就有了屡屡得手的妙传。当时,等到世界杯预选赛和12强赛的时候,只剩下本土球员了,原先与外籍球星同场时能激发出来的灵感都消失了。当然,能进入12强赛,仍然要肯定高洪波的功劳;但是有一个而基本的前提是,亚洲区预选赛阶段,相对来说,对手的实力比12强赛要弱,这也是客观事实。
反观米卢,他为何能把中国男足带入世界杯决赛圈?这和他的理念有关:快乐足球。怎么高兴怎么踢,而“高兴”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临场发挥时会激发出灵感,而灵感的闪现,正如去年黄博文亚冠和今年对阵韩国时蒿俊闵的世界波一样,这种平时想都不敢想的突破就会在瞬间奇迹般地出现;下一场你让他们再复制一个试试?恐怕这是连贝克汉姆都无法做到的。
本次12强赛对球员心理影响至关重要的,就是“思想政治工作”了。西安与叙利亚赛前,反复说不开会,结果会是不怎么开了,变成足协领导和队员尤其是重点队员的逐个谈心了------这特么比开会还厉害;中国人对开会不陌生,比如两会,本来讲稿都发给大家了,结果他们非要劳什子让几千人坐在一起,他们在台上把稿子再念一遍!这和邓公的作风完全相反,据说他开的最短的会是7分钟!跑偏了。
如果赛前开会分析形势,给球员打气,在会上,听者与讲者尚有一定的距离,如果不想听,还可以“貌合神离”,左耳朵进去,右耳朵可以出来;但是谈心就不行了,他就面对面和你讲;关键是,足协是个打乒乓球出身的,他能对足球理解多少,能理解多深,说实话,不抱幻想。我朝特殊的体制,使足协本来应该是民间组织的这种协会,充当了行业的行政领导,而我天朝,凡是领导是什么嘴脸,想必不用多说了。进入12赛之后,每场战役的重要性,球员自然心里门清;而作为领导,又要去耳提面命,搁谁谁不烦?但是,中国足协的领导们都是有行政级别的,你还不能表现出反感,只能喏喏称是----本来需要平心静气地恢复情绪,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被领导这一“谈话”,好了,心情更差了,不背包袱,那是不可能的。
本次塔什干之战,原先蔡主席是说不去的;但是他觉得有“责任”在身,还是硬着头皮去了;去了之后,正好赶上蔡慧康生日,他也身先士卒,入乡随俗地为蔡慧康庆生;殊不知,有你在场,我敢保证,球员们不会玩得嗨!你能想象你和单位领导在同一个场合能充分释放自己的压抑么?
年龄稍大的朋友应该会记得1999年中国女足在世界杯与美国的决战之前,时任领导亲自打电话给教练马元安的那段往事;当时是黄健翔解说,特意提到主席给老马打电话“打气”的事;说实话,我当时就有一种不详的预感:坏了,这次要输球。果然,结果是铿锵玫瑰败北,虽然过程曲折复杂,而且有争议,但是结果就是输了球。当时正值炸馆事件爆发后不久,中美之间剑拔弩张,领导人很想以一场举世瞩目的球赛胜利来表现中国的某种精神,结果事与愿违。他当时给马元安打电话这一幕,立马让人想起了1990年春晚一号二号在夜里十二点突然不请自到地进入了春晚的现场;从春晚创始以来,从来没有一个领导人去那种场合凑热闹,他们两个却偏偏出现在那个场合,其勇气十分值得赞赏!我当时就断言,,以后他们再也不会来了,请都不会来了。当然,那场春晚,是邂逅了一个人,于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就此展开..........这可能是那次春晚之行的收获。今上也喜欢足球,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据说当年5.19就与同学好友聂棋圣在现场观看,最后看到兵败如山倒,也是愤而离场。但他肯定没有阵前督战,打电话给高洪波,术业有专攻嘛。这下就显除了水平的不同。我擦,又跑偏了。
中超平时(从春天一直到深秋)基本都在比赛中度过,临时凑起来的“草台班子”国家男子足球队,缺乏大量的队内训练,又没有足球天才的出现,想靠临时的合练达到如鱼得水的地步,应该是比较困难的。另外,高洪波作为主教练,虽然勉强挤进12强赛,但他缺乏郎平那种天然的亲和力与恩威并用的手段;据说朱婷已经吃了好几罐郎平从美国带来的蛋白粉,这种类似母女之间的感情,也是“笼络”队员的极好“方法”,当然,郎导是发自内心对排球天才的关爱;而男子足球则应该不存在类似的情况。能进国家队的男足队员,大部分在中超身价不菲,他们对“小恩小惠”也不会在意;而用米卢的快乐足球法倒是个行之有效的方式;可惜,米卢那套,后任的中国男足教练,没有人能学到精髓。同时一直有一个疑问,既然米卢仍然从事足球工作,这么多年,足协为何不聘请他回归?知道内情的请解释一下。恐怕这也是很多球迷的想法。
本翁是伪球迷,对排兵布阵这套不懂;当然,高洪波本次的排兵布阵从昨晚开始就不断有人诟病;依我粗浅的理解,在球员个人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排好兵布好阵,也应该是一个提高胜算的可行办法,毕竟足球天才不多见,纯粹依靠个人能力只能在有天才的情况下才凑效。
但是无论怎么说,12强赛是高洪波赢得的,应该对高指导表示敬意。至于换帅,也是惯常的做法,只是请足协解释清楚上次请的洋教练为何付出的价钱远超其实际功用与能力,首先把这事说清楚,才能有进一步的动作,这是起码的道理。